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70|回复: 1

[转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紫砂集粹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12-23 09: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紫砂集粹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数万件历代精美的传世文物,除古色古香的历代书画,青翠欲滴的瓷器,温润晶莹的玉雕,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砚台等文物外,紫砂器的收藏亦颇多稀世之珍,文化部新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中《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中说,“紫砂器中器型完美,出于古代与近代名家之手的代表性作品”可定为一级文物,现以此为标准介绍几件我馆收藏的紫砂珍品。曼生壶是紫砂器中赫赫有名的上品,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曼生壶4件。按台湾季野先生曼生壶式38种之说,这4把壶当为葫芦壶、乳鼎壶、乳钉壶和合欢壶。
    葫芦壶  器型若匏,曲柄、短流、流口朝天,盖上有套环纽,通体洒冷金斑,给人以古雅之美。壶腹部行书阴刻“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12字,署款“曼生铭”。壶底钤“阿曼陀室”印,柄下钤“彭年”一小方印。
    乳鼎壶    壶体呈扁圆形,曲柄,短流,腹部阴刻行书“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12字。署款“曼生为润之铭”,壶底钤“阿曼陀室”印,柄下钤“彭年”一小方印。
    乳钉壶   圆腹,曲柄,腹部阴刻“吾口匏瓜,汲龙泓,似品茶”10字。署款“曼生铭”,壶底阳文篆书“阿曼陀室”一印,柄下有“彭年”一小方印。
    合欢壶    圆腹通体呈黄褐色,肩部阴刻行书“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12字,署款“曼生铭”,壶底阳文篆书“阿曼陀室”一印,柄下有“彭年”一小方印。
    陈鸿寿(1768-1822年),字曼生,1816年曾任溧阳知县(编者按应为1811年),与其好友钱杜,改琦、汪鸿(小迂)、查梅史等人,皆善书画篆刻,且喜爱紫砂,他们在公余之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紫砂工艺家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及邵二泉、吴月亭等人,共同研制设计新的紫砂壶样式并由杨彭年等人制作,因而被世人称为曼生壶。曼生壶的叫法掩盖了杨彭年等工艺家二度创作的事实,确切地说,当是杨彭年制陈曼生铭紫砂壶。
    杨彭年、陈曼生等人合作的壶,体量均称,如果从壶盖顶端与壶把、壶嘴的远端分别连一条线,其线长短应是相等的,另作品上的题字,刀法流畅,间架结构镌美,篆书合篆法,草书合草法,决无不合汉度之字体。陈曼生和杨彭年,一儒一工各展所长,壶和书法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在中国紫砂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轨迹。
    在陈曼生周围有一批研究、设计、玩赏和为紫砂题铭作画的艺术家,钱杜就是重要的一员。钱杜(1764-1845年)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工诗、能书善画,画梅花师法宋代赵孟   ,幽冷疏散,可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罗聘媲美。钱杜与陈曼生友善,亦常为杨彭年等紫砂工艺家的作品题诗作画。天津艺术博物馆就收藏一件杨彭年制钱杜书画的寒玉壶。该壶形若半瓦,平底,通体榴皮色,腹部由钱杜刻枝梅一株。作者运刀如笔,梅干劲健与枝疏芯冷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壶腹下部一字款书“叔美为昙如作”,另一面作篆书“寒玉壶”3字及行书七绝一首:“一枝两枝翠蛟影,千点万点春烟痕。忽忆西溪深雪里,橹声伊轧到柴门。壶公戏题丙子二月。”诗情画意,令人悦目赏心。
    吴大澄是继陈曼生之后又一位积极参与紫砂创作的文人,如同陈曼生与杨彭年等紫砂工艺家合作一样,吴大澄 主要的合作者是黄玉麟、俞国良等人。吴大 澄(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江苏吴县人,曾任广东、湖南巡抚,光绪间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澄工书法,尤以篆书最为精到,收藏书画、青铜器、碑帖、钱币极富,因藏有青铜  尊,故又自号  斋。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   斋款紫砂壶系仿古代青铜   的造型。壶的腹部阴刻“兰圃仁兄大人正”,题“敲冰煮茗”四字行书,署款“竹溪”。竹溪是吴月亭的字,吴系杨彭年的弟子,也曾与陈曼生合作制壶。吴能书法,见南京博物院藏吴月亭暖座式壶亦有其行书题字,这大约是受陈曼生影响。人们历来认为,黄玉麟受聘于吴大澄家,吴大澄  家所藏青铜、古陶隧成了创作紫砂的主借鉴。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  式壶说明吴月亭除与陈曼生合作紫砂之外,还是吴大    合作紫砂的重要伙伴。
     如果说陈曼生参与紫砂陶作开启了文化人在紫砂器上进行艺术创作的话,那么,吴大 澄 则把古代文物造型引入紫砂创作,丰富了紫砂的造型,作品具有浓郁的金石韵味和古朴典雅之美。乾隆年间崇尚华丽繁缛,紫砂创作也受到这一社会时尚的影响,一度强调壶体表面的装饰效果,出现了雕漆、描金、堆贴、泥绘、镂刻、釉彩等装饰技法,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
    天津艺博收藏的清乾隆描金山水八卦壶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此壶壶身兰竹竿状,直流走柄,对称状流和柄下多一弓形托,托内有套环。壶上堆贴八卦纹饰,并以灵芝、蟠螭和盖纽,腹部一面描金山水松柏、宝塔和楼阁,另一面金字篆书“吸之两腋风生,玩之四周香拂”12字,署款 “郎岑铭”。这件作品运用描金、堆贴二种装饰手法,纹饰繁复,线条规矩方正,描金书画,富丽堂皇,当为进贡宫廷的御用器物。
    模印是仅次于塑雕的比较早的装饰紫砂的方法,模印装饰工艺适用于重复的图案和批量生产作品。徐汝成“模印回纹紫砂碗”、“翦贤蟠螭纹盘”就是典型的贴花紫砂作品。碗呈褐色,腹部贴回纹图案,口部、腹部各有弦纹一周,圈足底有“徐汝成制”一印。该器做工精细,纹饰典雅,当为乾隆时期的紫砂精品。“翦贤蟠螭纹盘”,呈麻酱色,口部、足部各有弦纹一周,盘的外腹部贴6只蟠螭,形象生动,制作规矩,盘底有“翦贤”二字款。“汤天如调砂碗”,在碗的外壁堆贴、模印三层花纹,纹饰规整而清晰。此碗用砂非常独特,作者先用黄砂制成半干胎,再在碗的内外参调紫砂料,在淡雅的黄地子上,大大小小的紫色斑纹,星星点点错落有致,自然而又随意。
“杨季初山水笔筒”以泥纹堆塑装饰器物,这种装饰方法流行在17世纪,其方法是在有一定温度的泥胚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堆画出图案来,如同浅浮雕一样的艺术效果。杨季初笔筒为土色,堆贴远山,近处有树木、茅亭、牛羊及牧童吹笛放牧等。作者运用中国画“树远则淡近则浓”的道理,用浅色砂泥表现远树,以深色砂泥刻划近树,给人以远近分明,层次清楚的效果。笔筒底部有“杨季初”一印。杨季初亦无考,南京博物院亦有其笔筒一件,当系乾嘉时期善以泥绘技法装饰紫砂的工艺家。"冯桂林合梅砂壶”。冯桂林(1907-1945),宜兴宜城人。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第一批艺徒,其师程寿珍、范大生等是民国时期杰出的紫砂工艺家。此壶以黄褐二色砂制成,以黄泥作壶身壶盖,紫砂作柄嘴,作者巧妙的将紫砂部分刻划成梅的干、枝、花朵,构思巧妙,工艺细腻,当系冯桂林不可多得的精品。
    通过对紫砂艺术及文人参与紫砂工艺制作研究使我们从中了解到,紫砂艺术发展是在不断吸取传统的中国文化同时把文人思想、人生哲学、审美情趣、爱好融合在一起。每件紫砂艺术品,不论是造型、装饰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人意趣,它既是饮茶品茗的佳器,又是可供观赏器鉴的高雅工艺品,每件成功的作品,都蕴涵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宜兴紫砂陶门户网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3 9:30:32编辑过]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8-3-18 22: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10-4 11:25 , Processed in 1.2930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