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48|回复: 3

[转帖]看壶如是说(华健)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8-5-27 0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壶如是说(华健)
       紫砂本是盛器,并无其它,然经历陶工和民间艺人努力以及文人参与,壶上施芝,创造出美伦美奂,超出一般实用范围的工艺品来。一壶到手,让你玩味、让你心动、让你遐想,这种魔力是其它工艺品不可替代的。

  笔者有幸成为紫砂创作的一员,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心手揣摩,偶有心得,执笔记之。当然这心得并不像学者式的,看看实物、查查资料,然后判明作品所产生的年代、出处以及历史的位置,因为这太理性了,多少有点气闷。我只是从一个制作者的身份来看待壶艺的,既然是这样的身份,我就没有必要去弄一些繁琐的东西,我只想谈谈作品的气息,去领略那些创造一个个紫砂时代的大师们的风采,静悟大师们的心灵,想象大师抟泥而出的灿烂。我们深知,产生大师绝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去感知产生大师的过程,即大师的心路,我写的一些心得,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后来一想,不妨大家都看看,其目的有二:一是请教诸多同行,二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辩思,事不辩不明嘛。

  一、时大彬这位先行者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因为紫砂的成型方式在他们那一代得完善,即围生及镶接,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得到他们的恩泽,更不用说形制上的程式的规定以及审美价值取向了。这种先驱的作用承前启后,才会有紫砂的辉煌。看大彬壶可以用直、方、大来把握。 直,即简约率直,在大彬那个时代比较
崇尚简约,君不见明青花的造型吗?区区几根线就让你一唱三叹九曲回肠了。君不见明式家具,那床、那桌、那椅,你怎么看都那么顺气,更不用说使用了。回看大彬壶,形制—气呵成,一切来得那么流畅,一点也不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

  方,我所指的是大彬内心的方正。无论他圆货、方器都让你感觉有一种方正,也许他心里想的是壶就是壶,一点也用不着卖弄,一切是那么平实而自在,我想这正是大彬的高妙之处,返朴归真。因为,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人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规定,才让人云里雾里,大彬先生,借我一双慧眼吧。

  大,即大气势,有前面的两个条件,加上心气,也就成了大彬的总体气息,他的壶往眼前一放,是端庄,是古朴,犹如夏天的郁郁葱葱,并略带一点深沉,是人到中年那种壮美。几百年来,能出其左右的不多,因为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那个时代造就了他,我们也不可能回到那时空,我们只能是心存美好吧。

  二、陈鸣远确实了不起,是个全才,无论在他以前的还是在他后来的,都未能在制器中象他涉及面那么广泛而又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从青铜器吸收养分,把自然中的瓜果、树木、花草纳入自己形制。从瓷器及周围的好手中提纯自己的光素器。如此众多作品,无不精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前辈 是为壶为紫砂而生的,在他给我们提供的活脱脱的、非常热闹的、极富想象力的精神大餐的同时,也启迪后来的人怎样对待生活,并从造化中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啁。我常常在想创作的一些问题,我以为创作是一种脉冲,他需要一种内在的重力,而这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一种广博的爱心,面对山川、河流、风雷、阳光、树木以至芸芸众生,你为之动容,爱心如潮,心中那份火热总会在一个恰当时候喷涌而出,就是这种特质,支起你的作品,我想观者会感动的,因为首先你感动了。

  三、我把邵大亨比作紫砂上的颜真卿是一点不为过的,他的壶无论做大做小都能放的住,就象颜真卿的字,大字好看,小字也妙,为什么呢,其作品的雍容大度是与颜字共通的,审美特质具有异曲同工。这一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比较强调作品个性的张扬。强调创新,这种导向过分了,使人有点迷惑,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其实艺术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只有好坏这分,个性固然重要,共性同样重要,这种艺术共性,就像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性,贯穿人所有古今中外的全人类,无论世道怎么变,人的情感显然莫过于这些,艺术也肯定有共性,我们去发现吧、去悟吧,众妙之门由此而打开。

  邵大亨光是掇只,仿鼓、德钟,就让他独步天下了,晚清以来,众大家莫不受他的影响。 ”胀肩鼓腹、骨肉亭匀”,谁能悟到,终身受益。大亨让我们看到相外之相于圆润、饱满、张力、贯气中见精神。

  四、中国画论有一·六法”,出自南齐,这一评判标准千古不移。其中六法的最高标准是气韵生动,这个标准在壶上同样适用,气韵生动邵大亨做到了,顾景舟也做到了。景舟先生是一位集大成的大师,考古、金石、书法无一不精,博学而多才,一个传统的制式,经他手却是另一番景象,无比地精 妙,一派雅逸。如果邵大亨是壮美.那么景舟先生是秀美.真是美只有一个,各自描述。顾先生是追摸大亨的.但却能化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代宗师。笔者要说的是,成就大师大概有这么两条:一是开宗立派,独辟蹊径,创造新的柞式,开启后来者,如大彬、鸣远等;二是集大成者,把一些原始的,欠缺的加以整合、完善,化腐朽为神奇,如顾景舟。这些大师们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他们的气质风格真可谓高山仰止。

  五,凝视大师的作品,我总想窥其究竟,除去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自身的修养以外,他们施艺手法我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过去科技不怎么发达,他们基本上是手工成型,他们手上出来的东西,是极具灵性和韵味的,是活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正是这些东西。 (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这种形上追道,道下成形,是一个造美原则。紫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一旦失去这个魂,那是不可想象,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支攀的?所以我对今天人们都使用石膏模型来整形,一直是有疑问的,我不能说模型货不美,我是在想石膏模型会不会把人的与生俱来的灵性给框住,我想既然壶要有灵性,要有韵味,也就是说一个有意味的形式,模型货是无法完成的。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呢?就一般的形式美而言,通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工业化生产的陶瓷器具等),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如中国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器具),大师们无不是按照这一原则来显现的。面对他们,我们又如何呢?

  在这商品社会里,大家都很忙,这个时候去谈什么灵性、气韵,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不过我心依然存在着希望。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8-9-5 23: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你的壶确实做的不错,年轻一辈中能做到你这样的人很少了,看了你的文章你对壶的理解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不是兴做壶就能感悟到的,不过说顾景洲考古金石书法都精有点过,这三方面只能说一般,有文化底韵,喜欢读书,对这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精谈不上,一个人能精一样,一辈子就算没白活了。真正精一样,其它能触类旁通,紫砂行业中文化人不多,现在行业风气浮懆,能真正静下来做好壶的人很少了,希望你不受影响看到你出精品!
发表于 2012-8-3 14: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8-3 14: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15:42 , Processed in 1.18664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