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43|回复: 14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8-7-6 21: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资料唐凤芝兄弟共4人   均为紫砂名手   分别为唐凤芝、唐树林、唐树芝、唐祝和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唐树林制鱼化龙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6 21:06:44编辑过]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8-7-7 05: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老,壶做的真不错,但想知道上面的资料有出处吗?
发表于 2008-7-7 08: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8-7-7 5:38:20的发言:[BR]但想知道上面的资料有出处吗?

也想知道
发表于 2008-7-7 0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7 10: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7 14: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壶
发表于 2008-7-7 18: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把明国老壶,可惜是磨光壶
发表于 2008-7-8 08: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9 05: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壶
发表于 2008-7-9 18: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鱼化龙也抛光~~有点可惜了,壶不错
发表于 2008-7-9 2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壺開門,也想看看資料!!!
发表于 2008-7-9 22: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象是抛过的
发表于 2008-7-10 09: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1、唐凤芝1898—1972年,名艺人。构思创作力极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主要作品:鱼化龙壶、松鼠葡萄壶、合菱壶、蜂菊壶、国光壶、风卷葵壶等200多传统与创作作品,所有作品自画成画册二集,是近代名艺人中1916—1961年间新作最多和作品最多的艺人。“国光壶”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全古陶瓷收藏一书。(选自紫晨轩网)
2、是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的紫砂艺人, 唐老一生多受磨难,为庆祝抗战胜利唐老送“抗战胜利壶”与**人,(注:想是指**人士之类)这却成为他一生的杀身之祸,解放了,太阳升起来了,人民翻身了.,唐老在当时的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认真的工作,拿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比如 “国光壶”证明老人是爱国的,其作品受世人瞩目,但就因为“那件”事情最后得到的是“永世不得翻身”的结果,戴高帽进牛棚当“运动员”,好像他就是人民的罪人公敌。
3、唐凤芝生于上袁村,是上个世纪的同龄人。在五十年代初期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时就被聘请为技术骨干。“善于创新,工艺精良”,设计制作了“抗战胜利壶”。拳拳爱国心却改变了老人的人生轨迹,这件事让他老人家戴高帽、进牛棚,人身自由受他人管制,得到了“永世不得翻身”的结果。(选自网络)
4、唐凤芝的名字在这个紫砂村里绝对占有一席之地,现在许多紫砂的文字很少提到这位紫砂艺人的名字,这与他的坎坷经历有关,但是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唐凤芝(1900-1975)生于川埠上袁村(此处生卒年与第3点相同,与第1点资料有出入,待考),在民国时期即是著名的制壶名家,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名震中外,视若珍宝”。1945年,唐凤芝以拳拳爱国之心创作了一把《抗日战争胜利壶》备受社会各界瞩目。解放后,唐凤芝全心致力于复兴蜀山陶业社的工作,并发表了“争取对外贸易,驰誉欧美两洲”的重要革新思想。在50年代初,蜀山陶业社成立时,唐凤芝被聘为技术骨干。文革期间,唐凤芝因被纠缠于历史问题,惨遭厄运,被戴高帽,关牛棚,进监牢,失去了人身自由,并得到了永世不得翻身的结果。最终,这位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人郁郁而终,他留下的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唐凤芝有三个弟弟,唐树林、唐树芝、唐祝和,都是制壶高手,其中,小弟唐祝和不仅茶壶做得好,从紫砂泥料精选、造型设计到烧成,做工具样样精通,是公认的紫砂全才。宜兴紫砂厂成立时,懂技术、善管理的唐祝和就任第一任的生技股股长,兼耐火分厂厂长,由于受到文革的冲击,全家下放农村,但始终以陶业为乐,坚持壶艺创作,他首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周墅耐火厂(现为宜兴远舟集团)八十年代初,为了使一起下放的紫砂艺人有更好的创作环境,他把下放的技术骨干集中起来,创办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并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的紫砂人才,就在唐祝和正想在他终生热爱的紫砂事业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不幸因病于1984年逝世,享年67岁,唐祝和的九个子女中,有七个子女及其后代几十人在从事紫砂艺术工作。(选自唐氏陶艺网)
我生活在北京,远离宜兴,又生于七三年,唐凤芝的人和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巧的是,唐凤芝的侄子唐永才在北京的马莲道开店,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走进了他的店。接待我的是唐先生的夫人吕黛琳女士,说明来意,我把壶放在了桌上,吕女士看了一眼后就转身到楼上请出了唐先生,简单的寒喧了几句后,唐老先生仔细地对壶里壶外端详了一遍,一边倒茶,一边说,一看到你的壶,心里就有了底了,刚才又仔细地验证了一下,不错,是我大伯父唐凤芝的。你得到这把壶,也是有兴的。
睹物思人,一把壶打开了唐老先生的话匣子。你这壶是唐凤芝69年到70年做的,在当时来讲还算是做的好些的,我大伯父72年去世的,在他去世前,眼里生了翳,看不见了,壶就做得不细致了,他当时可以说是饿死的,去世前那几年,他做了一些洋桶,好些的8角一把,差点的4角一把,就是这样,也是吃不上什么的。我大伯父在解放前做过保长,现在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官,可在56到58年的时候,他就被定成了地富反坏右分子,被关起来了。当时人家还算对他不错,给他一个做壶的地方,他每天就专心做壶,所以说唐凤芝的精品大部分是那个时期出来的。到六十年代文革时期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生活不下去了,他就私下做些壶,主要是洋桶,厂里的窑是不让他去烧的,他只好到乡下的烧琉璃瓦的窑或烧缸的窑上去烧,那些窑因为是烧瓦和缸的,烧得温度高,对紫砂器来说有些受不住,他就把壶放在窑的下部烧,这样窑温低些,你这把壶的窑温相当的足,料的感觉相当好,而且粘有飞釉,这就是那时他求人去烧的窑。他当年的眼力已经不好,这壶的细部就不足了,但架子很好,这好比我写毛笔字,写熟了,闭起眼睛,写出的字也是我的笔迹。在做壶上,他是有些自己的规矩的,你看这出水孔的排法和有些地方的线条,就是唐凤芝的做法。我们唐家做的好的是鱼化龙,有圆的有扁的,当时在丁山是出名的,唐凤芝做壶的品种很多,是个真正的名手,他还写得一笔好字,还把自己做的壶都画过图总结的。记得他死后,骨灰还是我在没人的时候找的地方去埋的。当时心里默记下了准确的位置,前些年,他生前的一个老朋友的一个儿子,还按他去世的老父亲的遗愿,来宜兴找过唐凤芝,经多方周折,总算找到他的后人,在祭扫前,还是打电话问的我骨灰的具体地方。目前我这里没有他的照片,现在他的一个后人长得和他很像。两个多小时,老先生和我说了不少关于唐凤芝的旧事,听得我仿佛是回到了那个时代。
发表于 2008-7-14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艺人一生坎坷,叹息~~~~~
发表于 2008-7-19 0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19 05:16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