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出水的形态美 <br/>茶艺斟水的方式有“关公巡城”、“凤凰三点头”------斟水的手法不同,茶壶出水的形态亦不同。我是老茶客,喜欢看茶壶出水一瞬间的势头、形态,尤其喜爱看出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这可能和我喜爱高山大川、飞流瀑布,喜欢读中国画,喜看李可染的水墨山水有点渊源吧。我曾把我的观察作成短文和朋友交流。<br/>爱好是相通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也很注意紫砂壶出水的形态、神韵。网友“途中老马”先生回忆顾景舟先生的文章,就有一段谈顾先生评说紫砂壶的精彩片段:“谈壶的精、气、神……顾老先生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说到得意时,他会随手拿起一把壶比划着:看这把壶出水多爽,成旋转状。水入杯中有冲击力……看这壶把多么合理,握在手里多舒适,大小,形状,位置恰到好处……再看这壶钮,那个藏在其中的出气孔,内大而外小……你别看这个小小的出气孔,不显眼,学问可大呢……”顾景舟先生不仅喜欢看壶出水,而且细致地观察到形态美的出水的成“旋转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名家说法。<br/>在过去的紫砂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对于茶壶出水的说法我读到的有:<br/>其一:徐秀棠先生谈:“从茶壶中倾倒出来的茶水‘圆柱’要光滑不散落,这种不散乱的‘圆柱’越长越好。俗话‘七寸注水不泛花’,就是说提起茶壶七寸高,往容器里注水不会四溅水珠,表明出水顺畅有力。反之,壶嘴水出时即散落迸溅则不可取。”(文见《中国紫砂》之109页)<br/>其二:韩其楼先生认为:“壶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滴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文见《紫砂壶全书》之174页)<br/>其三:夏俊伟先生讲:“出水流畅不涎水,注水七寸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这与壶嘴壁厚薄、光滑,壶体孔眼、壶嘴眼,壶盖孔眼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见《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之《紫砂壶鉴赏常用术语》399页)<br/>我喜欢看茶壶的出水,时日一长,发现紫砂壶壶口的出水形态有三种:<br/>一是“斜下直奔”的类似直线的急流,<br/>一是“平出斜下”的抛物线的飞流,<br/>一是“斜上而下”的抛物线的虹流。<br/>这三种形态的水流,又有四种不同的状态:<br/>一是光滑的圆柱形,似乎是一条“无间隔”的直柱激流,<br/>一是光滑的圆柱形,透过光看似有“间隔”,似一阵阵波涛向前涌动的潮流,<br/>一是圆柱形,不透光也能看到水是“旋转着、拧着劲”地向前“钻”的涡流,<br/>一是圆柱形不清晰,粗细不匀,还有四溅飞落水花的溪流。<br/>每当品茶之际,每当“凤凰三点头”之时,我很喜爱看那茶壶出水的形态、状态、神韵,这是我品茶时的一乐。过去,我一直认为后两种出水的状态不佳,顾景舟先生倒盛赞“我认为不佳”的第三种,即那 “旋转着、拧着劲”往前“钻”的出水激流。这正应了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br/>茶壶出水何为美?变化为美、气势为美、力度为美。茶壶出水只要是出水爽、有气势、有冲力,只要是“出水流畅不涎水,注水七寸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不论是急流、飞流、虹流,还是激流、潮流、涡流,各有其神、其韵,即是那不太合“传统之规”的溪流,我也欣赏她的“仙女散花”的潇洒。<br/>茶壶出水无论什么形态,都是运动,是充盈着生气的奔腾。正如人生,壶倾斟出的茶水越强越多,日子的生命力越强越红火。生命力是茶壶出水美的源泉。<br/> <br/>2008年12月13日 杨世明于《补园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5 16:27: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