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302071"><font size="3">紫砂——中国的“文化名片”<br/>——读外交部办的《世界知识》一得<br/><br/> 3月中旬到宜兴学习紫砂文化。刚到“范家壶庄”,办公室主任陈家稳就送给我一本杂志:“老兄,这里有你的大作。”我接过来一看是中国对外宣传著名杂志《世界知识》。<br/> 《世界知识》是国家外交部所属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我连忙翻开2008年7月号的《世界知识》杂志查看“目录”,在“陶艺”的栏目后面有个标题是“和平颂——范伟群系列国礼壶艺术特色”。这篇评论是我去年研究“国礼紫砂”历史现象所写的30余篇文章的一篇,相继发在《紫砂百家》、《宜兴紫砂陶》网上。<br/>看完自己的短文,我又翻阅《世界知识》,不想在杂志的第一篇“特别报道”中,看到一个“特别”的提法——紫砂,中国的“文化名片”。<br/> 《世界知识》的特别报道是这样写的:<br/><br/> </font><font size="3"><font color="#ff00ff">光大传统紫砂的神韵<br/>——大型外宣特辑《中国紫砂》交流会<br/> (2008年)6月2日,外交部大型外宣特辑《中国紫砂》交流会在“中国陶都”宜兴方圆紫砂工艺公司举行。该项工作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外宣工作的要求,对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示和宣传宜兴的紫砂陶瓷文化,进一步提升“陶都”宜兴的国际形象、地位和影响,真正发挥中国的“文化名片”的作用而开展的,由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并得到了外交部、江苏省外办、无锡市以及宜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br/> 报道在最后说:《中国紫砂》将通过我国驻世界各地外交机构及各国驻华外交、文化、商务、旅游等机构赠阅发送世界各地,并通过世界知识出版发行渠道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还将成为外交部、江苏省、无锡市及宜兴市等各级政府部门对外交往中的一项重要礼品和“文化名片”。<br/></font><br/> 紫砂——中国的“文化名片”,这是外交部主办的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杂志《世界知识》首次提出的。去年上半年,我在学习紫砂文化中提出了“紫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符号”说和“紫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论。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那“美丽的奥林匹克”的历史长卷集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标识符号,那符号中就有茶与陶瓷,这是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茶文化、陶瓷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标识符号和传播文化载体的价值。接着在北大、清华两所学府里又传来专家、学者的声音:紫砂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与载体 。<br/> 今天,我在外交部主办的刊物上又看到一个形象的提法:紫砂——中国的“文化名片”。紫砂,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载体、名片,虽然提法不一,说明仍需探讨,但它们揭示了二点带有实质性的问题,一是它说明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大家庭之后,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人们都在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形象”。二是这些提法不一,其中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认识和肯定紫砂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个“个性形象”的代表,从而抒说了紫砂文化社会价值的第四次飞跃。<br/> 在中国紫砂史上,紫砂文化的社会价值曾有三次飞跃。一是从茶事活动的配角变为了主角。茶事活动,唐宋以茶碗、茶盏为茶具的中心,到了明代茶壶,以至于紫砂壶才成为茶具的中心。二是明代的时大彬的“大壶变小壶”创作的“文意壶”,使紫砂茶壶升格为“文人雅玩”,完成了从日用杂件到艺术品的跨越。三是清代的陈曼生和杨彭年联手创作的“文人壶”,在继承中完善了紫砂壶的艺术品格,从而深化和扩大了紫砂文化在社会上的价值与影响。如果说是时大彬把紫砂壶艺送到了艺术殿堂的问口,那么是陈曼生、杨彭年的努力才使紫砂文化昂首阔步地步入了艺术的圣殿。<br/> 紫砂文化在当代得到“中国文化的象征、名片、符号、载体”的新评说、新认识,既是对前三次飞跃的肯定,又反映了时代对紫砂文化内在价值认知的深化、升华。在这次对紫砂文化认知的飞跃中,中国紫砂作为国家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正活跃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且会更将丰富“地球村”人的文化生活,这是紫砂人、爱陶人的荣耀。这也是我认为紫砂壶可以走得更远,金融海啸不会对紫砂市场构成巨大影响,并写了许多文章为之鼓与呼的理念和依据。<br/> “世界知识”杂志的“特别报道”不仅提出了紫砂文化新的价值观,而且还在于她“以国家媒体的身份”,向世界“公示”紫砂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这是极为正统的名正言顺。紫砂文化历史地走过四次社会价值飞跃“说”,为我读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编辑《中国紫砂》“特别报道”之一得。<br/><br/>2009年4月6日 杨世明于《补圆斋》</font></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