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紫砂</font></strong></u></a><font size="3">器荣列《国宝大典》</font></p>
<p><font size="3">——评说《大典》把紫砂器“单独立项”</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我的老屋摊上了建设“拆迁”。在整理小山式的书籍时,突然一本《国宝大典》闯入我的视线。我记得那是1996年“文汇报”出版社出版的,一位参与编辑出版的朋友赠送的。</font></p>
<p><font size="3">《国宝大典》是国家“九五”期间规划的重点图书,是部有学术价值的工具书。这部书到我手里已经10余年了,可是我竟没有用上,甚至也没有翻一番。现在正学习紫砂</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文化</font></strong></u></a><font size="3">,看看有没有对我有用的资料。</font></p>
<p><font size="3">当我打开“总目录”往下看,一是“石器”,二是“玉器”,三是“陶器”,第四竟是“紫砂器”,下面是“瓷器”,“明清瓷器”------国家确定的重点攻关书籍,把“紫砂器”单独立项于《国宝大典》,这对我来说是“迟到10余年”的新闻;从我看到的紫砂书籍,从我看到的多家网站,也没有文章谈到这部《国宝大典》以及对紫砂器“独立成章”列入《国宝大典》的评说,就这个意义上说,它对紫砂界也是“迟到的新闻”。</font></p>
<p><font size="3">从新闻的角度讲,迟到的新闻往往是很有趣的新闻。《国宝大典》曹者祉任主编、李益然任副主编,由“文汇报出版社”1996年12月 出版。作为“迟到的新闻”,对我而言确是一条有趣的新闻。</font></p>
<p><font size="3">这条新闻的“眼睛”,我以为是“国家重点图书”把紫砂器“单独立项”于《国宝大典》,选编了52件紫砂</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作品</font></strong></u></a><font size="3">。这可能是第一次。在这部《国宝大典》之前,</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上海</font></strong></u></a><font size="3">文化出版社曾于1989年编辑出版过《国宝大观》。在《国宝大观》“陶器”一章中仅选了8件紫砂器,且没有把紫砂器“独立成章”。紫砂界常常从这部《大观》中汲取营养和寻找依据。事隔7年编辑《国宝大典》的作者肯定是研究过《国宝大观》的。</font></p>
<p><font size="3">这个新闻眼告诉我们什么信息?</font></p>
<p><font size="3">其一,《国宝大典》是国家列入“九五”攻关的重点的图书,而《国宝大观》则是一家出版社的经营和文化行为。从编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条件,《大典》的出版更具优势;从历史、文化、学术的价值来说,相对而言编辑的要求更高、更慎重,因之也更具宏观性、权威性。 </font></p>
<p><font size="3">其二《大典》把紫砂器“单独立项”和《大观》仅把紫砂器作为“陶器”的一个品种选了几件紫砂作品,我以为不是选编紫砂作品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可以看出人们对紫砂器文化价值认知有“质的”提升和深化。陶器是</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中国</font></strong></u></a><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陶瓷</font></strong></u></a><font size="3">文化的祖宗,瓷器是后生,到明代瓷器已经走上了历史的巅峰,而作为祖宗的陶器却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地衰落为“日用杂件”,难登大雅之堂。正是有了紫砂器的问世、进步、发展,才有了中华陶器古老文化的青春焕发,重新把大旗高高举起,有了今日同瓷器一道以各具的魅力,染红中国陶瓷文化的锦绣河山。</font></p>
<p><font size="3">在《大典》“紫砂器”一章的“主编辞”说:“</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陶都</font></strong></u></a><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u><strong><font size="3">宜兴</font></strong></u></a><font size="3">和瓷都景德镇齐名。宜兴紫砂器,以其丰富的肌理色泽,古朴优雅的品性,独到的装饰,精湛的工艺,成为众多陶窑中一枝琪花瑶草,独领风骚-----深为世人宝惜,藏者珍若拱璧。”若不是紫砂文化作为陶器的新星,把陶器的血脉延续、升华,时至今日,那很难有今天的“陶器依然与瓷器”并列于中国陶瓷文化的泰山之巅。</font></p>
<p><font size="3">由此观,《国宝大典》把紫砂器“单独立项、独立成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的历史的意义。</font></p>
<p><font size="3">其三是《国宝大典》没有选“供春的树瘿”壶,而把“海棠式紫砂提梁壶”列为“第一款”紫砂作品。作为比较来说,《国宝大观》也没有选用供春作品。若说《大典》出自国家,那么《大观》可以说来自民间。对编辑出版而言,不论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都没有选取供春的作品,说明选用“国宝”作品必须是“无争议”的。只有“无争议”才有价值和权威。由此看来,对供春及其作品确实应该引起紫砂界的关注与探讨。</font></p>
<p><font size="3">《国宝大典》把紫砂器“单独立项、独立成章”,这则迟到的新闻给了我不少思考和感悟。</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2009年4月15日杨世明于《补圆斋》</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