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0 14: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重视工艺美术的新传统
<p><font size="4">(十三)。。2002年,我国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为此,国家将尝试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民间文化传承机制。2003年,联合国公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公约。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第六个加入《公约》的国家。</font></p>
<p><font size="4">(十四)。。2005年东盟博览会面向全国征求“国礼”,紫砂作品在一百余种工艺美术精品中脱颖而出,一次选用了31件紫砂艺术品作为“国礼”,创造了中国紫砂史的奇观。紧接着2006年、2007年,紫砂壶连续3年被选为东盟博览会“国礼”。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十五)。。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推荐由“国家发改委”[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凖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会同国家民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和国资委。</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国务院九个部委联合成立的评审小组,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评审工作。</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报者进行审核和择优推荐。</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经一百四十名专家用了一年的时间,选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百六十一人,另外二百五十四人获得“全国优秀工艺美术创作奖“的荣誉称号。(此条资料见《香港东方文化中心》编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录”)</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附名录:紫砂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录:(同届别以年齿为序)</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1979年第一届: 缺</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1988年第二届: 顾景舟</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1993年第三届: 蒋 蓉 徐秀棠 吕尧臣 汪寅仙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1996年第四届: 徐汉棠 谭泉海</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2006年第五届: 李昌鸿 周桂珍 顾绍培 鲍志强</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顾景舟大师、蒋蓉大师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谢世,紫砂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健在者九位。2009年6月,宜兴市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上,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选确认)并列为“中国紫砂大师”,共为十位。</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ont></p>
<p><font size="4">(十六)。。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宜兴紫砂陶名列传统手工技艺89项的第一项。2006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杂技和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五大类别的代表性传承人226名;2008年2月15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项目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五大类别的代表性传承人551名,共计777人。2008年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文化部举行了隆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典礼,向来自全国各地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们,颁发了证章和证书。</font></p>
<p><font size="4">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2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宜兴紫砂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荣立其中。</font></p>
<p><font size="4">(十七)。。2006年6月10日,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从2004年到2005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就一直在提议确立全民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他说:“这是件大好事,因为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font></p>
<p><font size="4">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文化遗产日”,规定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3个重要文件。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 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font></p>
<p><font size="4">(十八)。。2007年全国遗产日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华世纪坛观看中国非遗专题展时的一番动情之语,后来被各地文化工作者每每提及。在温家宝总理的心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他说:“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font></p>
<p><font size="4">(十九)。。2008年8月8日,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美丽的奥林匹克”展示了中国的系列标识文化符号,其中有茶叶、陶瓷。这为2002以来中国人寻觅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符号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这一过程中,紫砂文化研究者杨世明,结合紫砂史在紫砂界第一个提出了紫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符号说、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论,并写出系列文章作以探讨、鼓呼。</font></p>
<p><font size="4">(二十)。。2008年12月11日,江苏省公布第二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汪寅仙、李昌鸿、顾绍培。</font></p>
<p><font size="4">(二十一)。。2009年6月12日,宜兴的《陶都风》晋京展第一次走进中国主流艺术的圣殿——中国美术馆,掀开紫砂艺术、紫砂文化新的一页,对紫砂文化“认知的第四飞跃”作了总结。</font></p>
<p><font size="4">一是茶壶从茶事活动的配角变为了主角。茶事活动,唐宋以茶碗、茶盏为茶具的中心,到了明代茶壶,以至于紫砂壶才历经200余年成为茶具的中心。二是明代时大彬“大壶变小壶”创作的“文意壶”,使紫砂茶壶升格为“文人雅玩”,完成了从日用杂件到艺术品的跨越。三是清代的陈曼生和杨彭年联手创作的“文人壶”,在继承中完善了紫砂壶的艺术品格,从而深化和扩大了紫砂壶艺在社会上的价值与影响。如果说是时大彬把紫砂壶艺送到了艺术殿堂的问口,那么是陈曼生、杨彭年的努力才使紫砂壶艺昂首阔步地步入了艺术的圣殿。</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四是盛世中华给紫砂文化带来了“中华文化中更具魅力、更迷人、更隽永的文化符号”的认知,带来了“具有亲和力、迷人特色品位的文化载体”的认知,带来了紫砂是传播中国先进文化载体的认知。这即是对紫砂文化“第四次认知的飞跃”,这第四次的“三个”认知比以往“三次”认知的飞跃更为集中、更为深刻,社会意义也更为重大。(见杨世明论文“紫砂中华给紫砂文化带来了什么?”)</font></p><br/><br/><br/>
<p align="left"><font size="4">附记:</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1]这份在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是1949年11月22日经陆定一、胡乔木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审批, 11月27日即由《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可见其重视程度。</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2]指手工业合作社。</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3] 见于“世艺网”艺术设计栏——设计评论,杭间《一个名词兴衰的背后——百年中国工艺美术和设计进程的选择》,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网站学院介绍栏—学院历史沿革网页。</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4] 1954年1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 1958年5月 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与轻工业部合并;1959年6月 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重新建立手工业管理机构》的指示;1965年初 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改建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合署办公; 1970年4月 第一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1978年1月 轻工业部与纺织工业部分开……建制的几度调整,中国工艺美术在这个过程中随遇而安。</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5)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附后)</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 </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杨世明于《知陶居》</fon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