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6 21: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font size="4"><font face="黑体">
[原创] 紫砂创新理念
<br/><br/>品</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现代紫砂创新发展趋势如何;应该如何来评判现代紫砂创新作品?!</font></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黑体">吴</font>: 国外有专家说,创新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小格局的创新,小范围的变化,局步一种变化;另一个是大格局的,追求形态的变化。从更高要求讲,你的这种创新是不是从这个门类里面分割出来,形成一种流派的那种的那种。吴冠中的那种创作,属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艺术层面的那种融合。跟传统上某些局部的一些变化是不一样的,与传统体系中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他寻求一种更大的东西。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创新层面的问题。你要从大的格局上寻求变化的话,比较难。我们分析一下光器(即很少修饰的那种),方器,圆器,筋纹器造型。无非是几何形的变化,会逃出这种变化?很难逃出这些变化。创作者都能够理解的话,会对他创作上带来一定的指导性的作用。搞清楚道理,就会知道个体怎么去做,在创新上最有意义。</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我们平常在议论,好像紫砂的形,已经做“绝”了,当然局部的变化还会有,也不可能会做“绝”。如果仅仅是依靠形式的变化,这个余地空间会越来越少,该有的,古人都有了;该想到的,前人早已想到;再在这个里面寻求变化,多是在做一些局部的细微变化,很难形成大的改变。现在一般的创新,只是在这形上求变化,难以超脱前人已设好的范畴,也难形成一个新的流派和形成另外一个门类的作品。当然创新可以作局部探索,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方式,不能完全要求一样。</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历史上陈曼生他们的书画介入,对紫砂的创新,有一些发展。他们介入的是另外的一种方式,比较特殊。他们虽然参与设计,投入一种设想,或者投入一些感觉,但作品还是要由艺人们来做。这种方法,只是在作品体现上是把人文融进去一部分。如果在大格局上变化的话,你怎么去寻求。我做方器,无非是在方的器形上寻求一种变化,想要形成跟原有方式完全不同,较难实现。在圆器上,或者筋纹器上去变,也较难实现。在花器上,也比较难。比如紫砂仿真器,传统的陈仲美、陈鸣远他们早已经有了。现在有些用“现代仿真”手法去演绎的一些作品,在体现材料属性上面有弱点。你要从纯艺术的角度变化,纯粹从审美上去变化的话,这需要作者综合能量的储备。当然,其他方法也可以,形态上变化,题材上变化,也可以。但是如果仅仅是从这个上面去寻求一个大的变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想形成一种门类,或者是新的风格,难度比较大。因为基本的形,基本定形了。</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紫砂创新的鉴别,从造型上无非就是形态上的变化,装饰手段的变化,工艺的变化,制作方法的变化,再就是烧成的变化。还有一个材料的变化,可以容纳其他材料,也可以在原有的材料里面镶配其他材料。比如我做的肌理材料,它同样是紫砂材料,但感觉就不一样了。这里面是交互的,有工艺的特性,也有些材料的特性。材料也可以变化,不同颜色,不一样的颗粒,起到不一样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工艺的变化,有时候它们是交融的。理念上的变化,这个老早就有了,不过是程度的深浅。比分说现代陶艺这一块,现代美术因子的某个局部用到壶里面,由来已久。当时是局部的,你看它不怎么明显,它的一些要素是纯美术的,它是一种艺术的要求,层面不一样。发展到纯理念的东西,它是有个过程的。这同你介入的程度有关。八十年代前没有形成气候,如美院的一些教授,虽然搞设计,但他们不是全方位现代意识上的、完全是纯艺术的审美介入,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只有等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多种文化的相互结合,作者具备了这个能量,并作全面全方位审美意义上的探索,才会出现这种艺术的作品,才是一个大的呈现。新的作品出来,不一定当时能认可,它的定位还是靠以后人去研究。文化发展后就会意识到了,有时候是边发展边“认识”。我觉得这个是关键。</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从审美理念上去追寻一种变化的话,也是一条路子。现代紫砂创新作品里面有方的、圆的、雕塑、写意、工整的,但是有别于以往的紫砂。除了形态、造型不一样以外,关键还是在作品的理念上。理念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审美的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溶入,造成了现在审美方式的扩展。现代设计融入,作品体现的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才能形成一种跟原有紫砂不一样的新的风格呈现。这应该属于现代紫砂创新的一种积极趋向。</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黑体">品</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创新是行业前进推力,专业看创新,与一般看创新,有什么不同;如何引导现代创新?</font>!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黑体">吴</font>: 现在创作层面创作人员的几种状态,同各人站的位置不同样,所掌握的信息,包括专业能力,艺术能力,对其他艺术理解,通过这些他对艺术创新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就是角度:如果是我的话,我当然希望是从大层面上去创新。这种创新无论是对个人,对个人创作,或者是作品价值,或对整个行业的作用,会更大。对个人来讲,你可以出新作品,如果有这个能力的话,你能够做出好作品。对你个人定位的是你的专业能力。这种创新,会对这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因为一出来作品后,你这个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有个受众的意义在里面,大家都能看到你作品。如果这个作品确实有意义,那么会对方方面面都会起到影响。从专业的角度:程度较高的人,会从你这个审美角度去看;低一点的人,会从形式上去看;普通的人,他也会从你局部的处理手法上去看。现在好多作品,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种影响。有的是理念上的影响,你这个创新的理念人家吸收了,按照你这个思路去搞自己的创作,这就是创新意义。还有从你创作的形态上,“你这个不一样”,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他吸收一些造型上的东西。还有是局部,比如你的手法,你的局部的处理,刻的方法也好,表达泥性的方法也好,会从不同的层面产生行业影响。</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行业是整个作品的总和,普通的产品,中层的作品,高端的作品。而体现你高低的,就像科技的水平高低,是靠科技研究这块的能力。那么紫砂同样,这些作品是个普遍意义上的总和,但决定你这个行业高低的时候,是里面高端的作品,你作品的艺术含量,文化含量,专业含量。紫砂为什么从专业衡量它不低,就是这个道理。许多人认为,现代陶艺只是做观念的,其实观念只是一个方面,认为就是带有那种很随意的东西,是种最高境界的东西。其实不一定。你用工整的手法,同样也可以做得很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紫砂从创作的层面,不弱于其他的陶瓷行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有深层的东西在里面。</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紫砂创新与专业引导,肯定有关系。比方一些活动评奖,包括着专业的要求,它就鼓励了创新意识。我想不同层面的艺术创新,会继续地存在下去。关键还是在创新的主体,到达的那种境界,具备的那种能力。当然我是觉得、或者希望我们这个行业深度和广度,专业层面都能够提高。创作的层面更深,参与层面能够更广泛,我觉得会更好。当然我也不排斥,一个民间的东西、民俗的东西那种探索。当然是指能体现紫砂特点的那种东西。这些作品的门类与形式,不是关键。当然有些东西会有些高低上的区分。有些很民间的东西,很民俗的东西,也可能做到极致。关键你是怎么做。在专业领域,只要你能把握好各个环节,都能做出最好的东西,能做到极限。</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因人而异,如果文化修养不是很够,一定要做纯艺术的东西,可能会有较大困难。做纯艺术,他可能不愿停留在技术层面,最多只是基本的自我表现的一个手段,或者是能够表现紫砂特征的一个东西。</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专业创新,需要充分做好文化准备。这样才能显示文化品味,专业品味,才能适应大文化的需求。才会提升这个作品创作的这种高度。如果作者不具备这个高度,作品不具备这个要素的话,怎么被高层所认可,而产生一种特别好的反响。作为一个普通的层面,一个普通的紫砂壶层面可能不具备那种属性。但作为高层的作品或者是专业的作品的话,它就具备了文化属性。所以,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的那种方式的话,可能不再丰富多彩。打个比方:假如说把紫砂70、80年代以后创新作品,全部撇开的话,看紫砂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它跟其他的工艺美术,发展得不是很好的民间工艺、工艺美术,也许就是同一个状况,可能连生存都成困难。至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吸引人。</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适合社会大文化,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把紫砂创作放到整个大艺术的背景中。紫砂要发展,就要跟你绘画等等“抗衡”。与它们相比较,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绘画、雕塑、哲学、美学……好的东西,我都可以借鉴过来。不要老是停留在做壶,否则很难突破原有方式。当然是不容易的,需要作者本身具备这种文化能力,了解其他艺术的思维能力,还要有设计能力。做一个陶瓷的时候,首先是用一个形体来表达的,即便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要具备一种运用一切造型的能力,加上表达能力,以及积极的创作状态,才可能搞好创新创作。</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因为有了那么多新的东西,包括文化,包括它的生命、活力,才会把紫砂自身形象,它生存发展的空间拓展很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黑体">品</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作为紫砂厂的主导创新力量,您的创作特点在哪里;对以后紫砂创新发展有何建议与展望?!</font></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黑体">吴</font>: 我觉得我的特点是在观念上的变化,观念变化形成了作品形态的变化,审美理念的变化带来作品内涵的变化。紫砂创作,它可以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能够把一种审美意识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把哲学的东西转向成一种审美的东西,或多或少的融入到这个作品里面去。那就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变化。作为紫砂的创作,具体说,可以是一些手法的变化:壶型可以变化,装饰手法可以变化,泥料可以变化等。也可以寻求一种以往不存在的:如表面肌理的处理,材料的组合变化……问题是要恰当的寻找到这些东西。那么作为陶刻,也可以变化,以往的陶刻以书法为主,可以融入现代绘画和图案;也可有其他刻法;也包括题材的变化,塑造方法的变化;除了陶刻,除了泥绘,其他材料的镶嵌;还可以用其他材料的结合……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手法,以往不存在的东西,这有待我们去寻找。</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我搞紫砂创作,是放在一个跟纯艺术的,或者是跟绘画的,跟其他纯艺术方式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的。我尊重紫砂传统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壶型,壶的要素。跟他们不一样在传统的制作语言上,我保留它的一些特点。如果两者结合好的话,我觉得那种创新,对紫砂会更有意义。我可能淡化它原有的功能。我还是在做壶,有壶的要素,保留壶的嘴呀、把呀、盖子,但是我这个壶型跟原先的不一样。这种跟现代审美方式的变化有更大的联系。原有的功能不讲究了,只是借用壶或是某个器皿特征,在这个基础在去做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它的形态与内涵,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壶嘴、壶把手、壶盖子,可能就是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去体现。</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从大文化背景上考虑,这跟传统也不矛盾。放在大的文化背景,包括创新的意识,作为现代艺术,跟题材无关。我在形态上,壶体上有变化,去表达现代的语言,与传统完全不矛盾。这就涉及到大格局与小格局的问题。这也是我个人一直在追寻和一直在强调的一种要在社会大文化背景来考虑这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思路。为什么?“紫砂”在宜兴它作为一个局部的一个东西。但它产生社会效应,它和宜兴其他的陶瓷相互之间有联系,它不是孤立的。不仅是本地区,包括其他地区,国内国外。国外的现代陶艺,它其实是用一种陶瓷材料,来表达现代艺术理念的这么一个手段而已,它是从一种纯艺术的,或者是纯美术的表达方式。当然你要做得好的话,也是不容易的。</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紫砂创新如果不一定体现紫砂的特点,用其他的材料也可以做,肯定会减弱紫砂特性;如果是在紫砂特点上发展创新的东西,那么对紫砂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手法,我用瓷器也可以做,用其他陶土也可以做,那么你这个作品放在整个的陶艺作品里面,或者是放到整个艺术作品里面去衡量的话,你这个特征,就可能不会那么明显了。从专业的定位来讲,会减弱价值的评判。独特性,就不会那么强。紫砂现在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就是它的独特性,它体现的那种语言,包括它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的是制作性,很深厚的那种材质感觉,就是其他的材料没法去做、做不到。关键是它的独特性。当然在使用泡茶上的材料功能,又是另外一个范畴。这里只是在造型的角度上讲。</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我对于紫砂材料本身了解,工艺的了解有着两层意思:一个是强调紫砂的材料特点;还有一个在体现紫砂传统的工艺、制作特点。紫砂传统语言的制作方法、工具、手法,都是根据这个材料引发而来的。两者现在实际上已合二为一了。保留传统特点,还只是一个表面层次东西。关键是怎么去尊重紫砂材料特点、特性,发展它的特征与优势,包括以往没有的方面。作品的内涵,跟作品的表现方式、形态无关。你很传统的那种形式的东西,也可以表达得很现代。关键是,你是用什么理念去做。</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还有一个,类似似是而非,表述上还不是很确切,也就是还不理解紫砂特征,或者不具备把握形态整体能力的那种创作。特别是初学比较普遍。他也想在变,可能就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比如说:不协调。一个器形里面的相互之间不关联,有种隔离。还有一种就是,在学画里面讲的: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如果你取法于中,那么只能得到于下。向最好的东西学,你可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你把差的东西认为是好的,那你可能会更差。我觉得设计者也好,创新者也好,平常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专业学习,或者业余的学习,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专业学习你要学得进;业余的话,要能够留意好东西,追求好一些的作品,去做分析,多去跟一些行家交流。历史上好的作品,从作品本身去分析。也可请教一些专家分析一下。对好的作品,好在哪里,有更多的理解,来逐步提升审美眼光与综合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达到那种理想要求。</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现在是历史上最好创新时机,关键还是看个人。如果主观有这种愿望,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话,能够花大量能力进去做些探索,这会对行业发展起到作用。大家如果在这个前提尽心去做创作的话,发展会更大,会出现更多好的作品</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存在的创新状态,创新的形式,不管是纯艺术的,还是工艺的,或是设计上、形态上创新的东西,都会给以后人创作带来一些启示、借鉴,甚至一些“台阶”,他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得更理想,更完善……我相信。</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 face="楷体_GB2312">作者</font> 吴鸣(江苏省陶瓷艺委会主任、工艺美术大师)</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品陶(整理)</font></p><br/>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face="Verdana" size="4"> </font></p><br/>(原创文字 版权所有)<b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