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6 14: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id="main">
<div class="mainLeft zttlNR">
<h2>紫砂拍卖进入“井喷”阶段</h2>
<h3>作者:苏勇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plus/count.php?view=yes&aid=82918&mid=1"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188 时间:2010-01-26 11:03</h3>
<div class="ppjNei">
<p> 延续在今年春拍中的良好表现,紫砂壶在2009秋拍中,不但保持着80%以上的高成交率,而且在成交价格上也有所突破,有多达7件的精品以高过百万元的价格成交,并一举进入紫砂类拍品成交价的前十位。为了深入解读当前的紫砂壶市场,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著名紫砂壶收藏家、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李长平先生。</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555px; CURSOR: pointer; HEIGHT: 446px" height="546" alt="" src="http://www.artnews.cn/uploads/allimg/100126/1_100126110928_1.jpg" width="709" border="0"/><br/><span style="COLOR: #0000ff">顾景舟 子冶石瓢壶</span><br/> </div>
<p><strong>二十年价涨百倍并不快</strong></p>
<p> 自2008年顾景舟制紫泥雨露天星提梁壶,在江苏爱涛以突破百万大关的121万元成交以来,近两年的紫砂壶拍卖市场可用“火爆”二字来形容,不但拍卖的参与者与日俱增,而且</p>
<p> 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在今次秋拍中,顾景舟制十一头提梁壶更以313.6万元的高价在北京保利成交,此壶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轮廓造型端庄周正,堪称顾老的经典之作。</p>
<p> 除此之外,上海崇源推出的陈鸣远制紫砂莲蓬水洗,也是今次秋拍中受人瞩目的紫砂精品,此作采用象形手法制成莲蓬状,形态生动自然,随意而富有情趣,充分体现了陈鸣远的奇思妙想和创作能力。最终201.6万元的成交价,不但创造了目前陈鸣远制壶的最高价,而且在紫砂壶拍卖成交价前十位的榜单中,为明清老壶争得的一席之地。</p>
<p> 为何这些紫砂壶精品能在此次秋拍中以高价成交?李长平表示,这些壶均为大名家的巅峰之作,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点,是目前市场上少见的佳作,升值潜力极为可观。另外这些壶大多来源有绪,确真无疑,使得收藏者敢于花大价钱予以购藏。例如顾景舟制十一头提梁壶本身就是原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现宜兴紫砂博物馆)的原件。</p>
<p> 虽然在此次秋拍中,紫砂壶的价格再创新高,但在致力于此类收藏的行家眼中,目前紫砂壶的拍卖价格尚处在合理估值区域之中,特别是一些古代名家的精品之作价格明显偏低,未来的升值潜力依旧很大。李长平说,虽然现在普通老壶动辄数万元的价格,比照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百元、数千元的价格高了很多,但在藏家看来,明清紫砂老壶近十几年来增值的速度并不快,相信随着收藏人数的增多,紫砂古壶的价格会在未来的两三年间出现更快速的上涨。</p>
<p><strong>明清老壶翻身在即</strong></p>
<p> 从目前的紫砂壶拍卖成交价前十位的榜单可见,当代紫砂壶占有绝对的优势,多达八件的数量充分显示了当代名家制壶在市场上的强势。但如若仔细考量明清老壶和当代名家壶在秋拍中的表现,就会发现老壶已经逐渐扭转了以往的颓势,步入了一个快速上涨的通道。</p>
<p> 在主推明清老壶的中国嘉德紫泥菁英-紫砂古器遗珍专场中,共成交拍品55件,总成交额达到511.39万元,成交率83.33%,单件均价接近10万元。其中,清道光邵大亨制子冶铭掇球壶以33.6万元拔得本场头筹。此壶壶身以纯手工拍制而成,能在随意间做到周转圆正,器型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凸显邵大亨的精湛技艺。壶盖内瓜子形“大亨”二字楷书阳文印款。此掇球壶造型乃邵大亨代表壶式之一。 而在上海崇源紫泥精华专场中,上拍的10把老壶不但全部成交,更有6件以百万元以上的价格拍出。</p>
<p> 比较明清老壶在春拍市场中的表现,在秋拍中老壶可谓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李长平说,虽然新壶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性上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有着来源可查,真假可辨的优势。但与历史上最顶尖紫砂艺人如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人的作品相比,新壶仍旧存在差距,所用泥料也非历代最佳,而且缺乏历史的厚重感。从长远来看,老壶在紫砂拍卖中的地位必将大幅提升,此次秋拍中的良好表现也体现了这一点。</p>
<p> 从另一方面讲,虽然对于新入场的藏家来说,少有赝品之忧的新壶具有上手容易,增值速度较快的优势。但作为当代大师的制品,部分新壶的成交价格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水分。因此,新进藏家在通过对新壶的投藏获取到相应知识和技能后,会逐渐被明清老壶所吸引,进而改变自己的收藏方向。</p>
<p><strong>大公司专场值得信赖</strong></p>
<p> 紫砂壶进入拍卖市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不但价格逐年上涨,收藏群体也呈现出膨胀的态势。因此,各家拍卖公司闻风而动,纷纷开辟紫砂壶专场,这使得每次大拍出现的紫砂壶可达数百件。但因仿冒名家制壶自古就有,在民国时期更是蜂拥一时,因此出现拍场上的明清老壶可谓泥沙俱下,赝品曾出不穷。</p>
<p> 李长平说,紫砂壶过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许多拍卖公司对紫砂古壶的认识和把关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除了嘉德、翰海、保利等几家大拍卖行推出的紫砂壶可信度相对较高外,部分中小拍卖行的上拍品中不乏低劣的仿品,有的甚至无一真品。要知道,存世的明清古壶数量并不很多,名家、大家的精品壶更是万金难求,而在某些紫砂壶拍卖专场中,时大彬、陈鸣远竟然满场皆是,这样的状况,让人怎能相信这些拍品不是伪作?</p>
<p><strong>面对拍卖场上的仿冒明清老壶,投资收藏者应当如何予以辨识?</strong></p>
<p> 李长平说,目前对紫砂古壶的鉴别主要依靠平时积累的经验,多看、多上手、多比较、多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力”是最重要的手段。鉴别古壶的真伪要综合泥料、器型、风格、工艺、款识、装饰、包浆、磨损痕迹等特征全面考量,不能只看泥料或者只看款识,必须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眼力,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仿冒老壶,并不难以鉴识,其中90%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仅有10%的高仿壶需要上手细查。就低仿品来说,这些壶器型不雅,工艺拙劣,制作粗糙,作旧痕迹明显,稍加注意就可发现破绽。比如,这些壶大都采用上鞋油,用茶精煮,用酸清洗,用火烧烤,或埋于土中的方法作旧,虽然能蒙骗一部分初学者,但收藏者只需通过对外观和气味的考查,就可分辨出来。</p>
<p> 一般说来,通过上述作旧处理制作出来的壶,呈现的包浆与在实际使用过程形成包浆,不但在色泽上有所差异,而且在分布的部位上也有不同,真品老壶由于经常使用的原因,在把手、底座、壶盖等处的包浆与其他部位是不一致的,赝品壶往往没有这样的区别,看不出变化。</p>
<p>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高仿壶制作者为了使包浆达到真品老壶的效果,会将壶交与他人真正使用几年,每日用茶水浸泡,对于这样的壶收藏爱好者除了要仔细考察包浆外,还需要关注壶的外形和制作工艺,关注茶壶底部、子口、把手的磨损程度。</p>
<p> 李长平说,虽然仿制者力求使自己制作的仿品在外观上与真正的明清老壶趋于一致,但由于泥料、工具、手法、工艺的不同和审美取向的差异,伪作老壶在风格和气势上无法与真品相提并论,往往有其形无其韵。在细节上,如壶嘴的丰满程度、壶把的角度上等等,真品和伪品常会出现些许不同。在印款上,由于印章是仿刻的,通过仔细辨别可以发现与真品的印章也有不同,另外,当前的仿制者为了达到形似大多以模具制壶,使赝品壶失去了老壶本应有的手工制作痕迹。这些都是收藏爱好者鉴定真伪时应当注意的要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嘉德2009年秋拍“紫泥菁英-紫砂古器遗珍”专场成交价前10名<br/>清道光 邵大亨制子冶铭掇球壶 120,000-160,000 36,960 <br/>清乾隆 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馀壶 50,000-70,000 36,960 <br/>清乾隆 紫砂胎炉钧釉方壶 80,000-100,000 34,496<br/>清光绪 何心舟制王东石铭钟形茶叶罐 80,000-100,000 28,336<br/>清嘉庆 云月山房款堆泥却月壶 70,000-90,000 27,104<br/>清乾隆 紫砂泥绘花蝶图笔筒 80,000-100,000 24,640<br/>清乾隆 紫砂胎炉钧釉圆珠壶 90,000-120,000 24,640<br/>清道光 杨彭年制诗文乳鼎壶 150,000-200,000 23,408<br/>清康熙 朱泥贴花婴戏莲纹壶 40,000-60,000 228,831 <br/>清道光 杨彭年制素川铭三镶玉锡包壶 40,000-60,000 165,267</p>
<p style="TEXT-ALIGN: right">责任编辑:卢可非</p>
<div class="fenye" style="BORDER-TOP-WIDTH: 0px"></div></div></div></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