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大滇制茶日记之37 现在?还是未来?在班章、在易武,到处都看见老茶农在抱怨。各种茶疯子来到村寨,对制茶指指点点,从摊晾到杀青,都要求独特的做法,完全抛弃传统的制茶理念,甚至忽略普洱茶的固有特点,都在强调现喝这条路。
新茶,要求香甜滑、要求滋味浓厚、要求尽快出汤。评价一款新茶的底蕴,汤的浓强度就这样成了唯一的衡量。包括茶王树的茶,刚一入口,立刻就是这茶不行、没味,换茶。这就是所谓一口否决法。事实上,这些茶前两泡的味道很淡,后面几泡却相当出色。
我劝告茶农:普洱茶是一个自由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但凡人家出得起价钱,你就按人家说的去做。这就是市场。
对于大滇,我还是坚持看起来明显吃亏的方法,不用新茶的滋味来吸引客户,而用合理的制程来调控新茶的品质。我不想坠入让客户在新茶阶段很满意,存几年后开骂的尴尬。
所以,适度的摊晾、适度稍偏轻的杀青、适度的揉捻,就是大滇慢慢形成的风格。青味会重,涩也会明显,但的确可以体现出越存越好的优点。这些特征也都会表现在叶底上。
大滇的粉丝们,随着自己品茶水平的提高,会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即发现物超所值的产品。而在大滇的官方介绍里,并不会明言,初期价格一样的茶,后期的价格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这是因为,在新茶阶段,大滇是基于成本定价,而后期,则是基于存储后的品质定价。如果能看懂大滇的工艺,你会发现存放效果更佳的茶。
大滇,只为未来制茶。这个未来,不会是永久,半年、一年、两年、五年,你会发现这些茶的显著变化。也许在您的记忆里,当初这些茶,大滇只是只言片语、轻描淡叙提了一下。其实很多时候大滇是在说实话,而某些逆反心理严重的茶友却认为是广告。
半年、一年后再评价大滇的茶,会发现香气越来越盛、越来越厚,而某些新茶阶段很香的茶,滋味却显得淡薄。这就是你验证制茶工艺是否合理的基本方法。
回首大滇2008-2013年制茶的全过程,我们现在随便拿出一款茶,无论古树还是台地,都不会滋味淡薄,而当初,表现并不出色。用实践证明,一直是大滇的基本方法。5月1日前回老家翻仓库,大滇2008-2010年产品,再出江湖,限量销售,每客户限购1片。
我们无需强调新茶的口感,用老茶来说话,会更有说服力!
大滇茶友俱乐部招募茶友中:172885548
(招募中。。。)入群验证:春晓
大滇春晓 QQ:2529675648 MOB:13640808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