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8|回复: 0

大滇制茶日记之10 茶山上的废墟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4-5-10 10: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走茶山,习惯性与数字为伍:某寨子,09年仅一个初制所,今年达到了35个,还有在建初制所若干。
这背后无一例外透露出暴利的气息,否则,何以解释这么多初制所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一  毛茶初制中的利润是目前这个产业链里最高的。
    每公斤毛茶成本300元,售价400元,似乎是这个行业的惯例,当然,更狠的除外。50元的成本,卖200元,也并不罕见。而精制茶厂加工费的利润,每公斤1元左右。销售商成本之高,利润之低,使得销售商投资在山上的积极性倍增。如果不能把初制所夺走的利润拿过来,销售上很难存活。
    所以,在茶山上建设初制所,就成了必然。
    当在外面市场打拼的厂商回到山上,因为有客户,就有了直接的优势,压倒原来的初制所,原来的上家,成了竞争对手。大多数只做初制所,没有终端客户的茶商,日子过得艰难起来。我就经历了原来做初制所的勐海人,现在已经无事可做。他们原来的客户,自行在茶山建立了初制所。
    市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毛茶的利润有如此之高,就不可避免会有更多的初制所,同样,就会有一些倒下,形成了茶山上的废墟。
二 初制所,只是一个风景
    在茶山,总是遇到一些茶农的吐槽:某品牌在我们这里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初制所,大张旗鼓领着客户来看,但一直不在我们这里收茶或者只收雨水茶或者只收几斤茶。初制所,只是一个象征,暗示了其产品是正宗的,而至于实际作用,反而被忽视了。
    其实,真正实用的话,完全没有必要搞得很漂亮。少作秀,多制作点茶,才是初制所真正的使命。
    区区一个冰岛,区区2吨古树茶,怎容得下数十个(也许一百个)初制所?再加上小树茶,无论怎么算,都算不过来。
三 初制所收不到鲜叶
    热门茶区,茶农把好鲜叶自己留下,制作了卖钱,把不好的鲜叶卖给初制所,这个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某些初制所收不到鲜叶来制作。这也不会是特殊现象。随着古茶园承包变成一种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还将加剧。也许,以后,每家初制造所只加工自己的鲜叶,而收不到其他的。没有基地的初制所咋办?凉拌,回家洗洗睡了。
    所以,名山上,许多初制所,严重过剩,未来,也许将只会是废墟。

帖子的最近访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11 16:59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